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马克思专题
 首页(勿添加资料) | 安康市汉江水资源保护与工程技术中心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勿添加资料)>>学生工作>>招生就业工作>>就业研究>>正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
2013-10-28 08:42  

谢安国

(安康学院  政治与历史系,陕西  安康  725000

 

  :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对策。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就业竞争力;实践;对策

作者简介:安国(1963—),男,陕西汉阴人,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建特色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IA070130

 

A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to improv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Xie An Guo

Ankang university,Ankang,Shanxi,725000

 

abstractIn the new employment situation, a newly-built local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ppeared a lot of new situation, the new question. Initiatively adapt to the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med their own school-running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strengthen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talents, strengthening students' education is concerned, provides the omni-directional employment guidance, is a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to improv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 real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 A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ractice Countermeasures

 

大学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一个优秀的群体,大学生毕业后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对国家稳定、社会进步、经济繁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大学生在就业中必然会遇到理想与现实不能一致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安康学院秉承“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内涵提升、特色发展和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2010年一次性就业率一致保持在86%以上,实现了“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生就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发展,为建设“有特色、高品质,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本科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努力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搭建学用统一的就业平台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首先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要根据所处地域环境、资源禀赋和社会需要培养人才,才能拥有广阔的就业市场。安康地处汉江上游中段秦巴山区,生物、矿产、水资源等十分丰富,是西北最大的蚕桑基地,全国有名的富硒茶产区,全国最大的绞股蓝、黄姜种植基地,磁铁矿储量居全国第一……这些优势与资源为我们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学校积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安康确定的“药、水、游”三大主导产业和建设“绿色安康”战略规划,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过专业优化整合,初步凝练形成了以蚕桑为特色的农学学科、以秦巴资源保护与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以汉水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人文学科三大特色学科方向。学校加快转型步伐: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相适应,建立以地方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科研机构,组建起“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安康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秦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教育研究中心”、“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调整专业设置,整合优化园林、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中药制药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一批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需要的专业,其中园林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上狠下功夫,强化学生技能与职业素质提升,加强了师范生的“听、说、读、写”等教师基本技能与素质训练,毕业生成为安康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力量。通过专业调整,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特色与优势逐步彰显,学生所学与地方所需对接,畅通了就业渠道。

二、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

一是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计划和课程设置上着力体现“能力本位”的要求,教学计划实行模块化的组成结构,即主体模块、拓展模块和能力模块等三大模块,并建立相关证书制度。实施“专业必修课 + 专业拓展课 + 现代技能课”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岗前培训、实践技能紧密衔接,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用有所学”,成为一专多能、多能多证的实用型复合人才。同时,通过专业和学科建设中的改革和创新,学校打造出一批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示范价值和品牌效应的研究方向或精品课程。学校的应用化学和现代企业秘书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教改试点专业,《高等数学》、《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近年来,学生在全省统一组织的各类测评中均表现优异,“专升本”考试成绩连年名列全省前茅,平均录取人数占同级人数的35.6%,高于全省13.8%的平均水平。

二是推行顶岗实习制度。顶岗实习就业制度是教学、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条有效路子。学校制定了有利于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计划,缩短理论课程教学时间,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岗位实习、实践,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锻造。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通过顶岗实习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三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围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近几年,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获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一项,获中宣部、团中央表彰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一项,既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又使学生的素质得到训练,促进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加强就业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优化就业观念

通过问卷调查、个体交谈、跟踪服务,发现我校学生就业观念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自我认知意识缺乏。约半数学生由于对自己缺乏全面认知,在对就业机会的选择上带有盲目性,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和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二是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约有30%学生对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缺乏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三是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如在就业首选区域的选择上,约72%的学生选择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而对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农村较少考虑,这种不切实际的就业倾向加剧了就业难的状况。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正确分析就业态势,创新思路,认真做好学生就业观念教育。

(一)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1、实现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教育学生认识到,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是目前就业的主要形式。大学毕业生可以在适合他的各行各业去工作,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2、实现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教育学生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

3、实现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政策,“非公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涉及领域几乎覆盖了国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些行以业就业空间是巨大的。引导学生清楚地认识这些变化,打破就业观念上的非公有制的束缚,让就业与发展的空间更广阔。

4、实现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正确认识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专业。

5、实现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积极宣传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实实在在地鼓励和帮助有创业意识、有创业能力与条件的毕业生要勇敢地为自己规划创业生涯。

 () 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1、树立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就业观。通过思想教育和政策导向,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融入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中去,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同时,实现个人理想,体现自身价值。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教育学生认识到,就业毕竟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先在从业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积累了更多更深刻的体现后,再找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理想职业,分步到位。

3、树立民营企业大有作为的观念。通过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实训,使学生认识到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在那里将有更多的机会,才华将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4、树立艰苦创业厚积薄发的观念。欠发达地区缺乏人才,渴望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教育学生认识到,在一线工作能锻炼人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厚积薄发。

5、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观念。毕业生将越来越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是高等教育大趋势的必然。教育学生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思想,努力加强创业实践,注意积累社会经验,做一名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6、树立个性化就业的观念。教育学生树立“大就业”观念,即在一定工作岗位上通过诚实劳动,依法经营,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在不同所有制单位工作,都是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方式,为社会创造财富。

(三)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调整和转变就业心态

知识经济是21世纪显著的时代特征,由此推动和促进学习理念、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革新,终生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必然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教育学生以学习的态度对待就业,坦然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珍惜就业机会,即使就业后仍坚持在持续不断、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中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更新思维方式,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复合能力,为自己今后寻求更符合意愿的工作岗位创造条件。

四、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

一是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为毕业生提供有力的就业环境与政策保障。学校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建立“学校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系部负责落实、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制。成立处级建制的学生就业处,按要求配备了就业工作专职人员;设立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实际投入超过当年学费总额的1%;建立、健全就业工作制度,制定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顶岗实习管理暂行办法、就业工作经费拨付与管理办法、就业工作考评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学校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首先,按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其次,聘请专家学者、政府就业主管部门领导、知名企业人士、优秀校友做专题报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第三,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业进修培训, 20余人取得了中、初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为就业指导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是推行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启动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工作,我校90%以上的学生毕业时取得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四是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渠道,建立用人信息登记制度,开展“一对一”咨询服务工作,及时把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实用的信息平台。学校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康地区的行政、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合作,满足地方人才需求;积极开拓省外就业市场,已建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3个就业基地,保证毕业生有充足的就业岗位。

 

本文刊载于《陕西教育》(高教)2011年第3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