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马克思专题
 首页(勿添加资料) | 安康市汉江水资源保护与工程技术中心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勿添加资料)>>学生工作>>招生就业工作>>就业研究>>正文
 
就业竞争力视角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要素分析
2013-10-25 20:36  

                                     谢安国

                 (安康学院  政治与历史系,陕西  安康  7250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面前,只有积极研究和把握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从而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就业竞争力;培养质量;影响要素

    作者简介:谢安国(1963—),男,陕西汉阴人,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JK0308)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地处省会城市以外的地区中心城市,承担着为本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与科技服务支持的重任,其地方性决定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来“量身打造”。 因此,要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研究和把握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才具有特色和不可替代性。

      一、科学定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办出特色,必须具有独特的办学理念,科学合理地确定学校未来办学模式、发展目标和运行机制等,对学校中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思考,整体规划,科学定位。[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较长时期从事专科教育,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历史积淀不多,经验不足,知名度不高,办学资源竞争多处于劣势。所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做到科学定位必须审时度势,充分考虑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校的要求,考虑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了解其他层次、类型高校的发展状况及学校自身发展历史与现状,考虑到外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注意与老的本科院校“错位”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已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与特色。在建院初期规划中应明确的基本办学定位是:在办学层次定位上,应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兼办高职高专教育,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达到良好以上标准后,可选取几个优势学科开展少量的研究生教育。在办学功能定位上,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任务,以教学工作为主,同时,根据自身的办学优势,结合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在学科专业结构定位上,由于这部分院校大多地处省会城市以外的地区中心城市,承担着为本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与科技服务支持的重任,其地方性决定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结构定位上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要根据所处地域环境、资源禀赋和社会需要,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培植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又能够在区域同类高校中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2]总体上应形成以1-2个学科大类为主,多学科差别性发展的格局。在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上,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人才培养目标类型规格定位上,应体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和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体现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适应性强,人格健全,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在服务面向定位上,要体现服务空间和服务层次两方面的内涵,应立足所在地方,面向本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部分院校要兼顾为行业服务),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社区、农村,面向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第一线。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教师是学校建设的主体力量,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理论水平、价值取向、工作作风、生活态度、自身素质等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非常关键的主导作用,教师代表着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道德风貌。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树立依靠教师群体的观念。从理论上讲,学校的主人应该是教师,因为主要是教师的劳动使这个学校得以存在和发展。[3] 尊重教师,意味着对学术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对道德的尊重,对精神的尊重。

    其次是提高教师队伍业务水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有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应用技能培训培养,二是学历层次提高提升。要通过社会实践、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在岗学习、脱产进修、学术访问、出国考察,解决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学历层次问题,造就一支教育观念先进、勇于创新实践、学术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杜绝教师上课只会“纸上谈兵”的现象,促进教师发展。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的职后教育,加强实践背景和实践能力建设,扩大教师的学术视野,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造就一批真正能胜任培养“应用型”人才任务的优秀教师和学术带头人。  

    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以恪守学术规范为要求。要切实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与业务建设并重的位置,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一支能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影响和培养学生的优秀教师队伍。
  三、开展高水平的实用应用性学术研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

    没有学术研究,就没有学科的发展,没有学术创新,亦没有学科的创新。学术研究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要义,也是大学教师的重要责任,教师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学术研究。营造学术氛围,要从管理层面、政策层面入手,鼓励和引导教师严谨笃学,淡泊名利,崇尚学术,潜心从事学术研究,乐于为学术研究奉献。要围绕学科与专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开展高水平的实用应用学术研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始终将应用实用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重点,鼓励教师深入实际,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科研方向,开展合作研究和科技攻关。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开展应用研究,提高广大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反哺教学后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进一步彰显应用型特色,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完善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学校的任务和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人、成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加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必然导致学生的多样化。学生的多样化,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基础和才智方面,而且体现在学生的发展目标、期望值等方面。在多样化的背景下,要重视研究如何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致力于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要通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出优秀学生的。学生培养,一靠教育,二靠管理。教育包括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包括教学管理、日常管理等。在教育和管理问题上,不能用一个模式培养人才,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不能用一个要求对待全体学生。要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要克服管理的刚性,体现柔性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与交锋日益增强,青年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念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应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服务相结合,坚持智育与德育相统一,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精神动力。
  五、加强学风建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永恒话题。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学风建设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需要认真加以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需要齐抓共管。建设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个层面。其主要内容包括校园氛围、管理制度、教育载体三个要素。其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迟到、早退、旷课、自习、课堂情况)、学生的考试及学生的学习精神(包括课内课外)三个方面。因此,要从三个主体、三个要素、三个方面来研究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学风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既看不见,也看得见。加强学风建设,要体现和落实在“学生以学习为主”上,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体现和落实在“师生切磋、教学相长”上,不断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要体现和落实在“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上,不断增强学生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贺玉兰.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唐山学院学报,2007,(1).

    〔2〕孙东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拓展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7).

    〔3〕 谢安国.试论高校教代会制度的完善与创新〔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S1).

     

    本文刊载于《陕西教育》(高教)2011年第9

    

关闭窗口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