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学院于2017年4月结对帮扶白河县,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为该县11个乡镇精准选点、开展精神扶贫宣讲活动。一年来,该院在探索精神扶贫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精神扶贫是指对贫困户从志气和智力方面进行帮扶的活动;旨在增强贫困群众战胜贫困、摆脱贫困的意志和勇气,提高贫困群众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是党和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陕西省各市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必有之义。
——专设课题研究组,明确精神扶贫目的。为了做好精神扶贫工作,学院为此专门设立了精神扶贫课题组,成立了由该院政社学院为主体的精神扶贫宣讲团。该宣讲团明确了精神扶贫的意义,一是向贫困户讲清党的扶贫政策的目的及意义,提高脱贫自觉性。二是帮助贫困群众克服悲观情绪,增强脱贫意志和勇气。三是帮助贫困群众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自主脱贫能力。四是深入研究精神贫困问题,提出精准可行的措施办法。该院精神扶贫宣讲团自成立以来,先后深入白河县中厂镇石梯村、茅坪镇金刚村、西营镇栗园村等9个村镇为1400余名贫困群众开展精神扶贫宣讲活动。
——认真分析贫困原因,创新精神扶贫内容。一是宣讲内容上,贴近贫困户生活实际,让听众乐意听、听得懂、听进心,并巧妙结合什么是贫困、造成贫困的原因、如何实现精神上脱贫、十九大规划的乡村振兴战略蓝图等四方面进行耐心宣讲。该院在开展精神扶贫过程中,相关人员耐心阐明造成贫困的主客观原因,而非一味地指责贫困户的懒惰行为造成了贫困。结合当地实际,科学系统地阐述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人文系统等三大系统的恶性循环是导致贫困三大主要原因。强调党和政府真心扶贫,贫困户也要积极脱贫。该院宣讲团在宣讲中讲到,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20字总要求,目的是把未来的农村打造成为人民向往的地方,即“有说头、有干头、有看头、有赚头”;把农民培养成为吸引人的职业,即“新思想、新技术、新农民”;把农村打造成美丽的地方,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此来激起贫困户致富希望。二是选好时间段,借台唱戏,用多个主题吸引听众都能来。针对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增多的现象。学院与县扶贫部门沟通,根据村镇实际情况,把宣讲活动安排在贫困户动态调整、生产布置、送文化下乡、换届选举、十九大报告宣讲等重大活动中进行。三是讲课形式上采用讲演结合的方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吸引听众能静下心、认真听、耐心学。在宣讲活动中,通常采用先由“艺术学院师生唱一断,宣讲人员讲一段,学生小品演一段”的形式进行,防止长时间讲授出现听众注意力分散的现象。该院社会工作专业张岳、周伟、晏小雪、周凌玉等四名同学随行表演自编自演的小品—《扶贫路上》,宣讲扶贫政策“九条红线、八不准”,宣讲现场气氛活跃。
——牢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注重精神扶贫成效。一是注重听众选拔。该院在开展精神扶贫活动前,准确定位听众,认真了解群众所需,科学设置扶贫宣讲内容,以防听众产生逆反心理,吸引听众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听得懂。例如,在听众选择上避免单一的贫困户,让人产生抵触情绪,通常选择全村人和帮扶干部都来听的方式,让所有的人受教育。二是注重精准施策。学院在开展扶贫的过程中,深入推进被帮扶点岚皋民主镇新喜村的新民风建设,注重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并针对该村具体现状提出了“四通”“三变”、扶志气、扶智力等三条具体脱贫途径。
据悉,该院自开展精神扶贫宣讲活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陕西日报》于2017年11月20日对此进行了相关报道 。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双百工程”工作简报》第14期(2017年12月22日)以“安康学院聚焦扶贫先扶志,校地共育脱贫攻坚新民风”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黄晓青 审核/刁巧燕 发布/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