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国家社科项目专著《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互动途径及机理研究》出版发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09-05 来源: 浏览次数:

2016年9月1日,我院何家理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互动途径与机理研究”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的成果结晶—《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互动途径及机制研究》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30万字,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韦苇教授为本书作了序。内容涉及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现状及后续产业调查、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互动途径及机理探讨、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对区域发展和精准扶贫效益评价研究、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武陵山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扶贫模式比较调查、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互动途径政策建议等5个方面。

该书体现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注重实证研究,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课题研究在秦巴山区5省1市中选择陕、川、渝、鄂4省1市24个县6200多个农户作为问卷调查样本,样本具有代表性;第二,研究方法上运用样本类比替代法进行量化分析,使不同的要素之间可以互相比较。秦巴山区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对水质保护作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水资源保护成本、教育扶贫效果等问题的探讨中都使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第三,注重成果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课题成果载体之一为《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空间图》,将秦巴山区5省1市19个地市112个县调研获得数据进行整理,按照区位优势、土壤的酸碱度、海拔高度、传统产业、市场前景等因素,结合重点访谈情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MAPGIS技术,把某地适合发展何种产业运用图例在空间上标注出来,制作成产业发展布局空间示意图提供给当地政府部门,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为地方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提供指导意见。第四,通过比较研究,为政府完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课题组将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武陵山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扶贫模式比较研究,借鉴外省成功经验,寻求脱贫致富的捷径。

何家理教授及其课题组通过实证研究形成了一组有价值的观点,为生态经济学和政治学相关理论提供了实证内容:

第一,秦巴山区存在着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等互相交织的综合矛盾,应将生态保护作为突破口;第二,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二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第三,“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之间存在关联互动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逻辑机理是“政府政策引导,地方举措响应”(“政府政策引导”表现在退耕还林与集中扶贫攻坚都由政府政策推动。“地方举措响应”表现在后续产业、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移民、务工+补偿等路径与举措与国家政策互相配合);第四,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有多种互动途径(模式):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与扶贫互动模式”、“退耕还林农业生态旅游与扶贫互动模式”、“退耕还林生态移民与扶贫互动模式”、“退耕还林务工+补偿与扶贫互动模式”等四种互动模式,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互动模式;第五,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和扶贫攻坚互动机制应走“先经后政”之路,以产业互动纽带构建互动机制;第六,退耕还林对山区贫困具有减缓作用,但只是脱贫的一个条件,脱贫应将退耕还林与社会建设举措相结合方能实现。

本项研究将经济学扩展到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这种探讨才刚刚起步,我们期望《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互动途径及机制研究》一书能为这种探讨起到一定的铺垫和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