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教育移民 安康每年数万人走出大山——“教育移民复合扶贫模式”的安康样本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2-12-24 来源: 浏览次数:

教育移民 安康每年数万人走出大山(图)

“教育移民复合扶贫模式”的安康样本

(旬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个学生正在学习汽车修理。安康重视职业教育,年轻人都懂得,没技术,出了大山,累个半死还挣不到钱)

(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安康文庙大成殿修葺一新。安康人希望重修文庙能重聚安康文脉,重兴安康教育)

本报记者 孙强 文/图 被称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安康,清中叶以前,每平方公里一般在1人以下,如处川陕要道的紫阳县,明中叶时每平方公里只有0.23人,目前为145人。土地无法承载目前的人口,如何振兴经济的同时,让当地人走出大山?安康提出由党政一把手主抓教育,将教育扶贫作为突破口,探索一条“教育移民”的新路。 这种自民间到政府、从自发而自主、由被动变主动的实践,看似短期内很难取得“眼可见、手能触”的实效,却也因此凸显了执政者的远见,以及对民众诉求的积极回应和着力推动。 “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你就砸炭去!你看看人家吴康!” 这句话的含义,可能没几个人能一下搞明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康的家长每每用这句话教训孩子学习。 炭,是当地被称为“石炭”的煤,质地较硬,需要将整块的炭砸成核桃大小,才能做燃料。砸炭是一项力气活,但挣钱却少得可怜。而吴康是安康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名安康中学高81届毕业生,以陕西文科第一、全国第二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 含有“砸炭”和“高考状元”这两个代表着事物两极的关键词,是安康人望子成龙的一个注脚。 如果缺少教育 即便走出大山也走不出贫困 安康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有“中国绿心”美称,但吉祥的地名并未带来富裕。落后的经济状况,使安康人尤为渴望摆脱贫困。对老百姓来说,直接的办法似乎就是走出大山。几年前,龚昌兵的姐姐远离家乡旬阳县棕溪镇康庄村,到福建一家鞋厂打工,一个月挣两千多元。干了大半年,姐姐打电话给即将初中毕业的弟弟,先别忙着闯世界,说啥都要学一门技术。没技术,出了大山也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小“零件”,累个半死还挣不到钱。 2011年,16岁的龚昌兵考入旬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班。他小时的玩伴马刚,才从这个专业毕业,被招聘到上海大众,一个月最低能挣三四千元。 同龄的构元镇开花村人赵宝振,跟龚昌兵一样,觉得掌握一技之长,总比没什么技术就外出打工心里要多些底气。鲜活的例证就在身边:2008级毕业生陈宏力,在上海大众工作不到3年,已是骨干技术员,刚去时每月5000多元,现在涨到7000多元。 21岁的陈宏力在电话里告诉华商报记者:他准备在上海安家,明年就把父母从老家吕河镇二佛寺村接到上海,全家都搬出大山。如果缺少教育,即便走出大山也走不出贫困。这是老百姓在现实中得出的结论,更是当地政府主导教育发展、着力推动教育扶贫所形成的共识。 一方水土不能富一方人 政府该怎么办? 约2.4万平方公里的安康,山地和丘陵占98.2%,地处关中、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区几何中心,却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安康10个区县全是贫困县,9个国家级,1个省级。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当地的贫困状况:安康303万人,年人均收入在16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101万。安康市扶贫局2011年对当地致贫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集中表现在环境和人口素质两个方面。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从安康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现状来看,“这里却是一方水土不能富一方人。”2008年3月,刚刚就任安康市长的方玮峰如是说。当时安康外出打工的人很多,但是过不了几年又回去了,“又在复制贫困”。 方玮峰为此提出“教育移民”的观点:如果由政府主导,把教育抓上去,使年轻人学到知识,掌握几门技能,再去打工“就能站住脚,甚至把家人带走脱贫。” “我们鼓励大家走出去干大事。我常常告诉学生,你们考上学离开安康、学了技术走出大山,就是对家乡的第一贡献。” 政府的副职分管教育,这在各地几乎是种惯例。自方玮峰就任安康市长以来,安康就形成了市长、县(区)长直接主抓教育的领导体制,且延续至今。这在陕西是第一例,在全国也不多见。 安康贫困的本质: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负荷运行 俗话说,故土难离。安康为何鼓励年轻人走出去,甚至把全家人都带走?有人不理解为何说“教育移民”是扶贫的一种方式。方玮峰也听到了这种质疑声。他回应说,如果都要等到学生毕业后回来建设安康,那我们这一代人就太不负责任了。而如果通过推动教育发展,让多一个学子考上大学,让多一个务工者掌握技术到发达地区务工,那么他们不但会寄钱回家,还可能带动全家人一起到大城市立足。这样,就可以把剩下的人安置到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川道。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主任何家理教授认为,安康探索出的这种以发展教育扶贫、教育移民相结合的复合扶贫模式,是山区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 何家理认为,安康贫困的本质原因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负荷运行。历史档案显示,秦巴山区在清中叶以前,每平方公里一般在1人以下。比如处在川陕要道的紫阳县,明中叶时每平方公里只有0.23人,目前为145人;自然条件稍好一些的平利县和石泉县,直至清康熙年间每平方公里只有0.4和0.6人,目前均是85人。 由于地处山区,可耕地稀少。秦岭山区每平方公里能养活人口为5人以下,巴山为10人左右——而目前安康人口已远远超过土地承载能力。何家理说,就算生产力水平提高可以引起土地承载能力的上升,安康约2.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也仅能承载不到24万人,超载了近280万人。 2012年上半年,何家理带领“安康市教育扶贫模式实证研究”课题组团队,通过对汉滨区及石泉、旬阳等县的实地调查,得出结论:要想摆脱贫困,只能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而减轻这种压力,教育移民是一条有效途径。 “穷财政”办教育 特困地区推行15年免费教育 2012年10月,陕西省优先发展教育彬县现场会议上,安康市委书记方玮峰做了《坚持把教育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的发言。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安康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支出从2006年的8.0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3.82亿元,年均增长33%,增速高于全省全国水平。 要知道,安康本来是个“穷财政”,拿出这么多钱,不容易。这些钱干了些什么?安康市教育局的一份简报显示:仅2009年,就一次性投入4950万元,用于中心城区14所中小学校建设,随后逐年又有投入。 还有一个亮点:将高中三年和学前三年纳入免费教育体系,推行15年免费教育。安康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一年实现两个县,10个县(区)刚好5年完成。 实行15年免费教育在富裕地区并不是新鲜事,但安康地处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此举措,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比如最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的宁陕县,2010年财政收入3000多万元,却确定每年拿出40%花在教育上,远远高于全国12.6%的平均水平。 资金保障只是一个方面。在城市规划中,安康市江北开发区的黄金地段规划给了三所高校,老城调整土地给中小学,还将11亩土地无偿划拨,扩大学校建设规模。汉滨区高级中学的新教学楼,是安康市教育局让出的办公大楼;安康市第一小学新教学楼,位于一家国有粮库搬迁后让渡出来的土地。 每年教育直接移民1万人 一个人可能带一家人走出大山 花那么多钱发展教育,社会、学校、家庭的反馈如何呢?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在安康调研时发现,“安康各级党政领导说起教育情况如数家珍,谈到教育发展思路清晰,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合力。” 在旬阳中学工作29年的该校校长华开锋说,以前只意识到拼质量、抓升学率,现在深切体会到要脱离贫困,减轻社会压力。 旬阳中学是一所已有70年历史的高级中学。近年来,二本上线人数提高很快,“没考上大学的,也大多念了高职。”该校校办主任毛有斌说,他曾有个学生叫龚泽康,父母都是文盲,在县城租了一块菜地,种菜卖菜,供孩子读书。龚泽康每天跟父亲去早市卖了菜才去学校。 毛有斌担心他影响学习,常常把菜全买下,拿到学校见老师就“送”,收来的菜钱就是小龚的学费、饭钱。后来,龚泽康考了高职,毕业后在西安阎良飞机制造厂工作。 今年夏天,华开锋在旬阳火车站遇到小龚的父亲。老人说,准备搬到西安去跟儿子住啦。华开锋很感慨,他们一家人都脱离了贫困,这就是活生生的教育移民。 安康市教育局、安康市人才交流中心统计的这样几组数据颇能说明问题—— 该市2009-2011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是5433、6344、7168人,在全省排名是3、3、2——而在过去,安康在陕西省十个地市中,是有名的“八九不离十”。中职学生2009-2011年毕业生为7100、7000、7411人,在外地就业者为6032、5943、6319人。 何家理说,枯燥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也是教育移民的直接证明。他分析认为,安康市每年各类学校引起的教育直接移民1万人左右,间接移民3万人左右,即一个人约带走3位家人(父母、配偶或对象),这样,教育移民每年约移走4万人。 当然,每年还有些“回流”,多以二本毕业生为主,数量在一两千人不等。“但还是走出去的多些。”何家理认为,这些留在本地的毕业生目前能够适应和满足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 免费技能培训“全覆盖”加大投入陷资金瓶颈 每年端午节,安康都要办汉江龙舟节。2012年6月这届龙舟节,却有一个与主题无关的活动“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发展论坛”。 应邀参会的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志毅教授调研发现,安康针对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全覆盖”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这样的力度在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少有的。” 目前,安康有职中22所,5个县实施职中一、二年级免学费。2011年年底,安康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成立了安康职业教育集团,是陕西省第一家区域性职教集团。 说起职业教育,1982年建校的旬阳县职中校长陈强感触很深。2008年,政府一次征地220亩,至今已投资1.5亿元,建陕南最大的职教中心。说起就业,陈强很自豪,“基本不存在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毕业生的月薪比我们老师的都要高!” 看上去令人鼓舞,不过还有一些困难。陈强和华开锋都说,教育发展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巨额资金,期望加大对公共教育资源投入,适应教育扶贫、教育移民的需求。 安康城区有一条幽静的小街,东井街。附近有座“大殿”,是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安康文庙大成殿。如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大成殿修葺一新。提出重修文庙的正是方玮峰,他说,希望此举能重聚安康文脉。 2012年6月,安康教育博物馆在文庙落成。一块展板上写着:“能在文庙尊崇圣贤,品味文化,这是久违了的事。展览已无关紧要,当你离开这里的时候,身上可能已褪去了些许烟火浮躁之气,染上了一点文气。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 如今,安康教育扶贫的实践与探索,就像文庙透出的文化气息,历久而弥深。

附:《华商报》本报道网址http://hsb.hsw.cn/2012-12/23/content_84808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