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让思政课“活”起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研室赴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车间开展课改沙龙教研活动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1-17 来源: 浏览次数:

为深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11月15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全体教师奔赴享有盛名的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车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改沙龙”现地教研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利用“巴山精神”这一鲜活的社会课堂,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教研室教师抵达后,首先在车间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陈列馆、职工创新工作室以及精心维护的站区设施。从记录着一代代巴山铁路人扎根山区、艰苦奋斗的历史照片,到展现当代巴山人标准化作业、精细化管理的现代场景;从凝聚职工智慧的技术革新成果,到体现人文关怀的“职工小家”、“文化长廊”,每一个角落都成为了生动的教学案例库。教师们不再是单纯的参观者,而是带着教学研究的眼光,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不时交流,思考如何将这些宝贵的现实素材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生动载体。

参观结束后,教研室在巴山线路车间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就地组织了一场以“汲取巴山养分,革新思政课堂”为主题的课改沙龙。教师们围绕“如何将巴山精神有效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这一核心议题,结合各自的授课章节,展开了深入讨论。有教师提出,可以将巴山人的坚守与“崇高的人生追求”、“职业道德”等内容紧密结合,用真实的故事诠释抽象的理论;有教师建议,利用拍摄的现场视频、图片制作案例教学短片,增强课堂的视觉冲击力;还有教师探讨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可能性,如引导学生围绕“巴山精神与当代青年责任”进行调研报告或主题辩论。大家一致认为,现地的感性认知极大地深化了对教材理论的理解,为破解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些难点、痛点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丰富的资源。

教研室主任谭义恒老师总结这次教研活动,认为这次将教研沙龙搬到巴山线路车间,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巴山线路车间这个‘大课堂’,为我们提供了最鲜活、最有力、最可信的育人素材。我们要把今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系统性地梳理、转化并融入到新学期的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中,让巴山精神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的宝贵财富。

此次现场教研活动,是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更是一次卓有成效的集体备课。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和面对面的研讨,教师们拓展了教学视野,激发了创新灵感,增强了讲好思政课的底气和信心,为下一步精准修订教学大纲、丰富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必将有力推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迈上新台阶。

(撰稿/谭义恒 审稿/王晓霞 发布/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