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开展“收集抗战老兵口述史、传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暑期实践活动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9-03 来源: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安康学院“收集抗战老兵口述史、传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于202573日至4日在安康市汉滨区走访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老兵,聆听老兵故事,搭建起青年与革命先辈对话的桥梁,通过文字记录、音视频传播等方式,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本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教师党晨晨、杨丽带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文学与传媒学院共8名学生成员参与,在汉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及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协助下,先后在汉滨区走访完成了4位老兵的口述史采集,并到牛蹄岭社区参观牛蹄岭战役纪念馆,瞻仰牛蹄岭战役纪念碑。

寻访峥嵘岁月:四位老兵讲述热血人生

活动第一站,团队重点采访了2位抗日战争老兵与2位抗美援朝老兵,通过面对面交流记录他们的战斗经历与人生感悟,为历史研究留存鲜活素材。

魏克兴: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的百战老兵

1929年出生的魏克兴,16岁在山东投身抗日游击战,1945年正式入伍,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也曾参与过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1964年转业后扎根地方建设。作为亲历者,他见证了从抗日战争到国家建设的历史跨越,先后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纪念章。

吴文次:黄埔学子的抗战征程

1926年出生的吴文次,1943年加入第十军第3师战地服务团,参与衡阳保卫战。同年考入黄埔军校19期,后转至成都本校完成学业。解放战争时期加入解放军,1951年定居安康。2015年,他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其经历成为连接黄埔精神与红色传承的重要见证。

马金成: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青春担当

1933年出生的马金成,1951年从安康入伍赴朝作战,1957年退伍。作为中共党员,他始终以军人标准要求自己,曾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及“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访谈中,他提及战场经历时强调:“和平年代更要铭记牺牲,青年应勇担使命。”

廖万苏:巾帼英雄的家国情怀

1929年出生的廖万苏,1949年入伍,1951年随部队入朝参战,1972年转业。作为女性老兵,她在战争年代展现了柔韧而坚定的担当,获“光荣在党50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纪念章。她珍藏的泛黄照片与战友名录,成为那段历史的无声见证。

活动第二站:传承红色薪火 感悟英烈精神

活动第二程,团队来到牛蹄岭社区,参观了牛蹄岭战役展览馆和牛蹄岭社区村史馆,在讲解员带领下通过一件件文物、一个个鲜活的英雄故事,使解放安康、解放大西南、解放全中国的革命画卷徐徐在学子眼前展开;当看到牛蹄岭社区旧貌换新颜的时代变革时,两相印证下,同学们当下便对英雄们视死如归、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热情寻找到了最现实、最坚实的答案。随后,团队成员拾阶而上,瞻仰了牛蹄岭战役纪念碑,全身心接受了一场彻底的爱国主义教育。

聆听英雄故事,感悟英烈精神。本次暑期“三下乡”活动,团对成员对爱国有了更深刻的感触,让历史这一本大书,以更为鲜活的方式进入到我们的视野,烙印在我们的灵魂中。接下来,团队成员还将继续深挖老兵故事,通过团队的努力让正确的历史观深入人心,让更多人面对英雄,激励更多人勇当英雄。

(撰稿/付利霞 审稿/党晨晨 发布/金粲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