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我校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互动途径及机理研究”通过结题鉴定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03-09 来源: 浏览次数:

    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办公室通知,在2016年2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鉴定中,由我校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何家理教授主持的“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互动途径及机理研究”通过结题鉴定。

    

    

    

    

    

    该项目是2012年6月1日批准立项的面上一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为四个方面:一是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选择研究;二是“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互动模式与机制研究;三是“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互动途径(模式)实证研究;四是制度与政策建议研究。
    课题组在秦巴山区5省1市中选择陕、川、渝、鄂3省1市24个县6200多个农户作为问卷调查样本(其中,退耕还林效果样本农户338户,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现状样本农户371户,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方向选择原因样本农户947户,其余为生态农业及教育扶贫效果调查样本农户),历时三年调查走访,形成了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空间图》,将其提供给当地发改委和林业部门。
    课题组研究发现秦巴山区存在着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等互相交织的综合矛盾,指出应将生态保护作为破解矛盾的突破口,有望通过科技支撑解决退耕还林经济效益由内隐向外显转化的现实问题;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导致了政策与实际背离现象,建议后续产业发展方向按“区位分工--因地制宜--市场前景--龙头产业”的思路设计选择。课题组对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互动途径及机理作了重点研究,提出了“政府政策引导,地方举措响应”的互动机理和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发展的互动途径;并指出退耕还林对山区贫困具有重要的消减作用,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之间应走“先经后政”之路,以产业互动纽带构建互动机制,采取多策并举的社会建设才能最终脱贫。
    课题研究获陕西省教育厅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主要观点被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和《华商报》转载,在学术会议上3次交流,发表论文15篇,其中CSSCI  1篇、CSCD 3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1篇,条目收录5篇。